• 单位名称
  • 编号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环保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文字:[大][中][小]
一张蓝图管全域 一个平台管实施 一套标准管品质一体化治理驱动长三角绿色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6 9:33:17       浏览次数:       分享至:

长三角山水相连、河湖相通。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创新环境协同治理等方式,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逐渐建立起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常态化机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年来,各方共保联治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年1月-9月,长三角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0%,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相比较2018年,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5.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33%。在区域内594个水质国考断面中,Ⅲ类以上断面占比达84.5%,劣Ⅴ类断面基本消失。


共保共赢,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合作由来已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协作主体不断丰富,协作范围持续拓宽,组织保障不断完善,协作效果不断显现。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今年5月13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十四五”开局,长三角区域焕发盎然生机。随着一系列方案次第发布,三省一市联动更加频繁。


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围绕“生态绿色”这个发展关键词,抓紧抓细抓实,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机制措施以及绿色生态合作事项纷纷从纸面落实到项目上,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共同行动。


今年5月27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有力推进了各生态环境要素保护治理区域合作纵向深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协作机制协调各方、共同发力、一体推进,围绕三省一市共同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着力突破。


太湖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支撑和水安全保障中心。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共治,不断完善共保联治机制,努力给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共治共建共享的湖泊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


记者梳理发现,2008年,沪苏浙参与编制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1年,国家出台首部跨区域水治理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2015年,沪苏浙共同参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2018年,苏浙两省建立国内首个跨省湖长协商协作机制; 2019年,沪苏浙研究制定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同年,沪苏浙皖开展环太湖交界区域执法检查和交叉巡查;2020年,沪苏浙皖共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2020年,沪苏浙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实施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


一项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破除制约绿色发展的壁垒,实现“纵深进击”;一个个一体化制度创新理念,打造推动绿色发展的“加速引擎”。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太湖湖体水质稳定在Ⅳ类,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


共商共治,协作创新机制日趋完善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当前,一系列课题亟待通过“一体化”联手破局。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成立,沪苏浙树立“一盘棋”思想、“一体化”思维,用一套标准规范生态环境保护、“一张网”统一生态环境科学监测和评估、“一把尺”实施生态环境有效监管,一体化管理制度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在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进程中,沪苏浙皖谋定快动,积极推动环境协同治理。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先行先试让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套标准”,试点大气污染防治统一技术规范,实施生态环境管理标准、监测、执法的“三统一”等制度。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创建的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充分整合气象和生态环境部门大数据,打造源头治理的“最强大脑”。推动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开始中长期预测预报,遇到不利气象条件,提前发布预警提示,启动空气重污染应急响应措施。推动长三角区域各省、直辖市钢铁、火电、水泥、玻璃、焦化、石化等重点行业和重点设施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


在水环境提升方面,太湖流域内87个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及重点站点水位、流量、水质等10类信息做到实时共享,为三省一市合力开展太湖防汛和蓝藻联防联治提供有力支撑,跨省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江苏、安徽两省间建立运行,首创的联合河长制正在太浦河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不破行政隶属的前提下,打破了行政边界,长三角真正奏响生态保护的“四手联弹”。


长江北支航道位于上海崇明和江苏启东之间,往来船只频繁,环境违法现象不断。如何在跨界水域形成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两年前,沪苏两地开始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水上执法由单兵作战改为联合行动,并实现了执法检查结果互认,此外通报信息从每周不足一次提升到每天至少一次,微信工作群交办的环境违法问题,做到处理不过夜。如今,长江北支航道上环境违法行为大大减少,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率实现100%,治水也从过去各管各的“独角戏”变成如今的“交响曲”。


共建共享,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地处江苏吴江与上海青浦交界处的元荡湖,其水域岸线曾经是“三不管”地带,曾经生态退化严重,杂草丛生,蓝藻泛滥。


2020年,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共同启动了元荡湖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工程,两地对元荡湖及其周边支流采取了水系连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等治理措施。通过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现代绿色生态技术和传统治水、理水的理念相融合,最大程度恢复了元荡湖的水生态。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最早完工的项目之一,如今的元荡慢行桥宛如一条随风飘动的彩缎飞跃在元荡湖湖面上,不仅缩短了上海与江苏之间的地理距离,也串联起美丽湖泊群和美丽乡村群。记者站在桥上向两岸望去,仿佛置身于一幅水乡画卷中。


久居湖边的汾湖高新区元荡村居民任某指着如今碧波荡漾的水面说:“过去水面上漂浮物特别多,有水葫芦、蓝藻,也有垃圾,往往是刮西风吹到上海,刮东风吹到江苏。经过生态修复后,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了。”元荡湖的变化,两岸居民有着最切身的感受。


来自上海青浦的游客陈洁几乎每周都要带上家人前来游玩。在他看来,生态修复后的元荡湖,交通更便利,水清岸绿,不时还有水鸟栖息,“拿出手机随手一拍,都是大片。”他说。


元荡生态岸线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一条重要的生态走廊。与以往“单打独斗”式治理不同的是,目前在修复元荡岸线生态时,两岸的青浦与吴江,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充分显示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高效率。


制度的创新也在持续为示范区发展注入新动能。刚刚开工建设的示范区水乡客厅位于沪苏浙交界处,是依托长三角原点由两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样板区,占地35.8平方公里的“水乡客厅”横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是先行启动区“核心的核心”。其中,江苏吴江汾湖占“水乡客厅”总面积的1/3左右。据悉,水乡客厅将打造成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的引领区。


开阔的水面、碧绿的步道、整洁的城镇……在这片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区域,沪苏浙皖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通过制度创新、生态共治、民生共享打通经脉、破壁除障、同频共振,一个绿色美丽宜居、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跃然眼前。长三角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在持续提升。


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一套标准管品质。随着国家战略的升级实施,一体化的长三角必将探索出更多共建共治的生态路径,演绎出更加精彩纷呈的绿色故事,在碧水烟波中奏响生态绿色的协奏曲。


登录

在线申请

  • 企业名称:
  • 联系手机:
  • 联  系  人:

信用管理师

国家资格查询:zscx.osta.org.cn
孟 斌 编号:1617000000213731
李 亮 编号:S000032000013203000093
会计师 编号:12034074
注册环评工程师编号:D20210900022100015

会员注册

用户名:
密 码:
确认密码:
真实姓名:
性别:
联系电话:
手机:
邮箱:
QQ:
地址:
企业名称:
验证码:
 
x